当前位置: 首页 > 谱系综合管理 > 文章著作 > 传承人文集

浅谈太极拳

2015/3/23   来源: 中华武术传承谱系中心    共905人浏览    我要评论

一、什么是太极拳﹖
            提起太极拳来,人们都很熟悉,也都知道太极拳是我国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是祖国辉煌的文化遗产。在技击、健身、医疗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也能说出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表现形式。但是对太极拳的拳理不是很清楚;太极拳三个字是组合词;首先要了解“太极”一词的涵义,再说“拳”。“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根之下而不为深…。自《系辞》以后太极而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其 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所谓太极,是指道的性质和状态,而不是实体的概念。太极拳就是根据这一理性―太极阴阳 之转化、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所产生拳的套路而炼出来的拳。现在再说拳,拳就是拳头,拳头是聚集能量的体现。在这里所提到的“炼”字和“拳”字其含义是﹕通过你多次反复的练套路碰到的、冷不丁发现、意外相逢的、无意间所体悟道的实际物质,你把它提炼出来聚少成多而形成的拳。叫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能力,是阴阳转换适应变化的能力。太极拳来源于太极,又体现了太极哲理。
二、太极拳的门派
       太极拳门派分为五大门派,陈式太极拳为最早,陈式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后四家太极拳都是 从陈式太极拳中演变而来的。这一点从陈氏太极拳传承表可以看出来。杨露禅学艺于陈长兴,后经三代人的研究而形成了杨氏太极拳。吴全佑学艺于杨露禅,后经两代人而形成了 吴氏太极拳。武禹襄先学艺于杨露禅后学艺于陈青萍而形成了武氏太极拳。孙禄堂学艺于郝为真的武氏太极拳而创孙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陈王庭,从陈王庭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拳套路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了老架一、二路。老架一路74式、二路43式。后期经陈发科晚年所创的新架也叫京架一、二路。一路83式、二路71式。
    一路拳法是以柔为主、以刚为辅的运动。方法是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上力求松沉、柔顺,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外形上具有缓、柔、稳的特色。动作起来是以身领手,要求达到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的效果。
   二路拳(炮锤) 是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动作上力求坚刚、迅速着重弹性劲的锻炼。套路中有窜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色。从外形上看,它的快、刚、跃虽与其它拳种似无区别,但是在本质上仍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在运动时形成一动全动,贯串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可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统一作用。由于这套拳爆发力强,所以要有一路拳的基础才能修炼。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它在动作上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保存较多。拳理上要求是柔行气,刚落点、刚柔相济、时隐时现、快慢相间 、圆到方时快、方到圆时慢。圆为柔、为慢、为隐。方为刚、为快、为现。
    杨式太极拳起源于陈式太极拳,杨露禅学艺于陈长兴,习练陈式太极拳,后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脚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浦再修订,定型为杨氏大架子。杨氏太极拳 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和顺 兼而之;练法上由松入柔,虚实变化,实腿旋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 姿势舒展大方,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逐渐成为太极拳的一大家。这就是流传到社会上的杨式太极拳。因此就给人们留下了太极拳是慢练,不发劲,是老年人的运动,年青人多数不喜欢它。这就是近代杨式太极拳的传布,是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为多。便于推广。杨式太极拳有大架和小架。小架拳是以陈式太极拳为主流。杨家的功夫不是通过大架这种摸式而练出来的,而是以陈家的功夫占主导,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也讲究发劲。
     吴氏太极拳是满族人全佑学艺于杨露禅,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因此;吴氏太极拳始于满人全佑,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 )  加以改进修润而形成一个派别。
    吴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斜中求中正。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 ,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武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学艺于杨露禅老架陈式太极拳 ,得其大概。后学艺于陈青萍 ,备悉理法。得王宗岳《太极拳谱》研究,更有发悟,以练拳习心得发挥王氏旧谱之义。为《十三势行功歌诀》作注解十条,名为《打手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四则。并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的体会,故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禹襄之外甥李亦畬跟武禹襄学拳。李亦畬研究太极拳,仿武禹襄实验之法一再笔录修订,久之遂集成书。李亦畬的太极拳论文有:《五字诀》一篇、“撤放密诀”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动要言》一篇阐述了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练拳和推手相辅相成之理。对太极拳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
      武禹襄拳式既不同于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亦又不同于杨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而是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动作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子,相逾越 ,出手不过足尖。
       武、李后辈多不专研太极拳,太极拳遂由郝氏传习,郝为真学于李亦畬武式太极拳 。民国初传入北京,后由其子郝月如和 其孙郝少如于1928年间去南京、上海教拳,以广其传。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自幼酷爱 武术,从师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习练形意拳,得到了郭云深 大师的真传。又从师于程廷华学练八卦掌,经数年刻苦研摩,功夫深厚。后 又经于郝为真 学练武式太极拳。孙禄堂先生毕生研究武术,精通形意、八卦及太极拳。并聚三家拳术之精义,触会一体而创孙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遍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 不断。每 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三、太极拳的精义是五行中水的柔性
       根据前面对太极所述;所谓太极是指道的性质和状态,而不是实体的概念。因此太极拳的意念是不把人,当作实体,而是化作水令人无法捉摸。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的性质是遇园则园,遇方则方,水的状态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说;小河里的溪流是很轻柔,大海里的水就是波涛汹涌,冰川的水刚硬如铁,沸腾的水则是猛烈如火。这也就是太极拳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开合、动静、虚实的表相。恰又符合太极拳的阴阳之理形成了矛盾的统一。               
       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柔功。这种功法是上乘功夫 ,是一种“神化”境界的内功 。这步功夫就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依赖一呼一吸之引导作用,达到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莫测,看似柔绵无力,实则无坚不可摧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太极境界。太极拳之所以成为一种柔功,关键在于它的精义,显示了五行中水的柔性。
      太极拳是水的“柔性”之子 。中国道教很重视水的柔性,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一书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含意是说柔弱的是水,以水的柔弱取胜于刚强是可能的。这说明柔能克刚,柔弱 可以胜坚强。而柔弱表现于物即是水,柔弱表现于武术即是太极拳。太极拳的表现为水的三态,水有三态;液、气、固,常态时是液体的水,散之则成水蒸气,聚之责成固体的冰。气和冰都是水之变态。在练太极拳时似气一团,柔时无缝不入,如水似气一样,极柔软然后才能坚刚。极柔软者—水也,气也,极坚刚者—冰也 。我们从诸式太极拳形象来看;静水缓流则象杨式太极拳的健身演练;迭岩流水一梯一级地流淌下去则象孙氏太极拳;急流猛旋,弯多滩急的水则象陈式太极拳;小河缓缓流淌则象吴式太极拳;暗流阴河则象武式太极拳。各种太极拳之功力的练习过程都是滴水穿石之恒心毅力锤炼的过程。特别是太极拳的推手和散手则是发怒的水,咆哮的水,大海的水汹涌澎湃,江河中洪水奔腾。可见 ,太极拳技击之术是水胜之术,是柔胜之术。                                                                                                                                                                                                                                                              
四、太极拳的劲
      关于太极拳的劲是与力不同的,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园,力涩而劲活,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劲的种类很多;太极拳的劲多为粘巧劲为主,也就是松沉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惟中肯之顷,疾物闪电,一发便收,欲气凝神,毫不费力。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刮过处百草俱偃,此乃太极拳上乘功夫也,全凭巧劲而不用拙力。太极拳的八大劲力的运用,要表现某一种劲,首先要有几种小劲的铺垫,大劲才能形成,没有小劲的铺垫,大劲是不会形成。大劲一旦形成,小劲的铺垫就不说了。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劲是一种混合的劲,而不是单独的某一种劲的表现。太极拳的八大劲之首掤劲要求始终贯穿于后七种劲之中,这也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小劲是八大劲中某一种劲都和其它七种劲去结合而产生的八八六十四种劲。
     下面说一说太极拳的八种劲中的掤劲和肘劲;何为掤 劲;掤字本身就不好理解,因为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没有,在中华知识法库里有这个字,它的解释是;它是太极拳的专用字,因为有了太极拳而造出来的字。在其它的地方用不上,所以没有想象可以借鉴的地方。在老拳谱中这样记载的掤劲;所谓掤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如水负行舟,在这句话里也提到了水,这就和前面所说的太极拳的精义是五行中水的柔性相稳合。这就说明了太极拳的掤劲实质就是水的浮力。这也就说明了掤劲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现在说一说肘劲;肘字是名词,是一个部位,它代表不了一种劲力。现在的人们对肘劲的理解是,由肘这个部位打出的劲就是肘劲,这是不对的,这是部位的打法。这是从字面上的理解,它代表不了是那种劲。实际上这个肘字在这里是不应该出现的,这是因为原先教拳是口传身受,河南地方口音而照成的失误,后人把这捔字写成肘字,一直延传到现在,误导了后人。所以肘字应该改为动词捔字。捔字的含义是捔东西的捔,捔起来,往上的劲,托起,托举之意。这才是一种劲。在太极拳中很多动作是用这种劲打出来的;比如说、青龙出水、闪通背、白猿献果、等等都是这个捔劲。所以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为;掤、捋、挤、按、採、挒、捔、靠。而不是……肘、靠。
      在练太极拳和推手中如何去练劲,对劲的要求是;是在折叠转换处找劲路,折叠是上下劲,转换是左右劲,在加上前后劲。这样就形成了六面劲。这六面劲就看你如何去运用了,这六面劲也就是你稳住你自己,在练太极拳和推手中,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是气血下行,是浊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松沉劲。也是掤劲中所说的一句话;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如果你把掤劲理解,参透和体悟上身的话;至于所说的;粘游劲、听劲、懂劲、化劲、引劲、拿劲、发劲等,这些都是可以运用于身,则可明了太极之奥妙也。可以说你的太极拳和推手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五、太极拳的松
      关于太极拳松的问题;在太极拳这个领域里的人们都很重视它,都知道想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松。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拳的这种松来源于何处,以为是自然界松弛那种状态就是松,所以在练太极拳时特意去表现出这种松,这是不对的,这是懈、是堆随、是殆的表现。这样的松不是太极拳所需要的松,也练不出来真正的太极拳所要练的松。也达不到你练太极拳的目地。太极拳的松要求是松而不僵,松而不懈,是去僵成柔的松,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松。它的出处在于沉,不懂得沉,就不知道松,也松不下来。通常说松沉,把松字放在前面,把沉字放在了后面。实际做起来得先沉,才能松。这是在实际动作中体悟道的一种松。这种松,是去僵成柔,柔是水的性质,﹙这又提到了太极拳的精义所在是五行中水的柔性﹚是有筋骨、有精气神的松。太极拳八种劲力之首掤劲实质上也就是松的一种体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是分阴阳的,不是身体整体的松,而是外形看是松,内是坚强。腹要实,胸要空。下盘实,上盘虚。这才是太极拳的松,是练功才能得到的一种松。有了这种太极拳松的体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这种松是看不见,摸不着,实质这种物质是存在的,打一个比方是和电一样的,是借助于一种导体来表现的。太极拳的劲是和这种松是分不开的,练太极拳者要身、心两放松;人心属火,火心要虚,这个虚字就是空、就是松。身松就是在前面说过的练太极拳的意念,不要把人当作实体。而是化作水的柔性,柔就是松。所说的太极腰而不是实体的腰 。所以说太极拳的劲都是在这种松的状态下发挥太极腰的威力,太极腰不发威而以,一旦发起威来是蛮横无理的,是无法抗拒的,是不可思议的。这些都是太极拳所需要的,是通过练功才能所得到的一种松,其表现的结果。
 六、太极拳的拳架
       关于太极拳的拳架,各家太极拳的要求不一样,表现形式也就不一样而已,但是拳理是一个,都是 在按 拳理去练拳 。太极拳的运动是人体的一种协调运动,要求是舒展大方,不失紧凑而饱满的体现。它是人体运动的一个体系,说道体系这里面的要求就多了,就动作上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无过而不及,相生是促动,相克是限制,没到位时促动你到位,到位时限制你别过去,恰到好处。起初你练的是形体外形的表现,通过形体外形的轨迹行程,你去体悟体内的气血行程,这叫外形引导内在,外形是舒展大方。一但你掌握了内在,再用内在催出这种外形。这种外形就是紧凑而饱满。在太极拳的拳架上要求是,不要有抽扯之形。在意上讲不要有提拔之意。抽扯之形是七拧八歪,身体罢着劲,不是顺其自然,很勉强的做动作。造成抽扯的原因是你身体的协调性不够好,意念放在莫一处过重,特意表现这一处的动作,而产生抽扯之形。提拔之意是,气血上行。造成提拔的原因是,你脚下给地面作用力过大,地面给你的反作用力也就大,造成了气血上行,脚下就拔根了。
      太极拳的拳架,对人体各个部位都有要求;两脚不要站在一条直线上,两膝朝着脚尖方向,两胯要松沉,腰要塌,臀要敛‘泛’,腹要实,胸要空,肩要沉,肘要坠,手要虚,头要悬。特别是对腰胯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它们的协调运动形成的角度和方位,决定了劲力的走向。而决定角度和方位的关键就是腰胯。拳理上讲;劲起源于足,发源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这也就是,下盘在运作,中盘在做功,上盘在表现。腰是一身之主,主宰着全身。裆中自有弹簧力,看你怎么去利用这种弹簧力。我感觉是,在松沉的前题下,出腿必合胯,合胯在旋转,裆走下弧线,尾椎在调整。
            太极拳虽为小计,乃蕴于大道,何为道,阴阳变化即为道。拳起于太极,以武参道,以道创武,道为武理,武中见道,道武合一。对道有超其常人的认识,才能对太极拳有非常之造诣。正所谓源清水不浊,理明则拳精。
七、太极拳的十三式
       太极拳的十三式是八卦加五行,即八种劲力加五种步法,是太极拳的理论;即掤、捋、挤、按、採、挒、捔、靠、进、退、顾、盼、定。十三个字。把掤字放在了首位,贯窜到后面十二个字中。这是拳架子中,练功的十三式。
      还有一个十三式;即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按、活。这十三个字把活字放在了最后。就是要把前面十二个字都要用活。就是与人交手时要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的方法。这十三 字就是太极拳内的精华,也就是太极拳在技击中的十三式。


关于我们 | 隐私保护条款 | 入谱平台 |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