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谱系综合管理 > 文章著作 > 传承人文集

太极拳推手的求实、求真--洪均生

2014/2/25   来源: 中华武术传承谱系中心    共812人浏览    我要评论

    太极拳本是科学的运动,当然它的动作在推手中的表现都应是实而且真的,因此它的理与法既符合科学,自然胜负之分只能在力与巧的运用如何,而不是单凭意念如何所能解决的。但是有些太极拳的个别名家,故弄玄虚,甚至连岁数都不实,在与弟子表演所谓的凌空劲,手不贴身,即以意做势,或按或捋,而被动者即随意而倒退或前进,以哗众取宠,使观众惊异,更为可笑者,某些领导也随声附和,为八十余岁的老人祝百岁的大寿,久假不打,可为浩叹。

   近读19906求实求真一文,感觉到太极推手渐向科学转变,颇为可喜。文中谈及老黄忠,冯志强表示:还要再学习希望你们超过我的话,我更赞佩。于同志虽是一位老年知识分子,对推手愿以亲身尝试,而且了解单讲用意不用力不起作用,态度是求实求真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不愧为科学家。徐才同志说:推手是最富中国武术特色的技击项目。这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太极拳之所以富于中国武术技击特色,主要在于它以易理的阴阳变化为虚实、刚柔、进退之法;随人随势而异。变化的方向、时间、速度及用力的大小,分秒不差。所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先提出无过不及,又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他的要求何等严密!与会者一致认为,要使太极拳、剑、推手更健康的发展,必须求实、求真,不能再搞那种师徒虚假表演。要实实在在的研究拳法、拳理和竞技法则的诸法,更为重要。理不明,法不正,怎能达到竞技的目的?所以为开展推手,仍须从拳上多下苦功,不认真识字、读书,能做出好文章吗?

  “用意不用力四两拔千斤的说法,凡教学太极拳中都是早已流传的。这两句本来不错,却是怎样认识它的含义和作用,用意不用力是学拳时必要的诀窍,这里说的字,陈鑫解为:意者理也。说的是一切行动的理想,而非幻想。不过不少太极书刊,往往把竞技说为唯心之论。所以有的说:彼之力刚挨我皮肤,我意已入彼骨里;甚至变意为气而说为:彼力刚挨我皮肤,我之气已入彼里膜外之间,岂不更可笑。我说的学拳时必须用心(即用意),听老师讲的拳理,而且加细观察和记忆教师的示范动作,然后按照所记忆的形式细细模仿,至熟练后,逐渐练出合理的内劲来,这样内外结合,方能有成。至于当推手时还用意,则是来不及的。有太极专家说四两拔千斤之说,来源无名氏的《打手歌》。原文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大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欲收四两拨千斤之效,全在牵动二字,而牵动之法全在以步赢人,步法必须进在对方腿部内(或外)侧,这正是拳论所说如将物掀起,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所谓,正是对方的重心所在,重心被牵动,当然不须大力,即被掀出,这又似我们走路踏上西瓜皮似的,在不觉中自然跌倒,引用前语断章而难取义,又不知用何法、何处牵动也是不行的。

   各式太极都以圆为高,陈式则要求螺旋前进的缠丝劲。在各拳论中从未提出弹抖二字,自从沈家祯《陈式太极拳》在所谓第二特点的文中,胆出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方将太极发劝比作弹簧,而陈氏后人在发劲时总作出弹抖之状,以自哗功夫劲力,实则螺旋毫不弹抖,所以将陈式发劲,改为松。弹抖仍不和陈式原则,后又另文论之。

           摘自刘秀文主编《太极宗师洪均生 --- 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关于我们 | 隐私保护条款 | 入谱平台 |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