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谱系综合管理 > 文章著作 > 传承人文集

陈氏太极拳小架如何用意

2016/4/19   来源: 中华武术传承谱系中心    共1138人浏览    我要评论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经过历代拳师辛勤地传播使太极拳这项运动被人民所接受。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锻炼能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陈氏太极拳小架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它结合道家的理论: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
被后人称为“陈氏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式。也是小架特点所决定的。那么小架特点是什么?小架立圆,柔和连贯,螺旋缠丝,柔中寓刚,轻灵沉稳,含蓄于内,藏而不露,蓄而不发,以意引气,以气催行,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它突出了立圆、连贯、以意引气、以气催形。丹田内转 ,旋缠丝是陈氏太极拳所独有的。
陈氏太极拳小架被陈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因过于保守(原只在家里传),所以传播并不广泛。另外它走立圆,给初学者造成一定难度。陈家沟有些人认为“小架难学”,就是这个原因。例:一个小学生写毛笔字,不会写大字,何以会写小字,一个孩童不会走路,何以会跑,因走立圆比较难,有些人炼了很多年,进步不大,另一个重要原因而是他只注重太极拳的形,而不注重太极拳的意。
常言说:“真功凭苦练,奥妙赖深思”,“师傅领进门,学艺靠自己”。自古以来武术界老前辈既提倡“苦修”,又强调“领悟”,认为两者缺一不可。“苦修在身,领悟在心”,也就是修身养性。太极拳中手、眼、身、法、步、心法几大类,其中心法是太极拳视为无上珍宝的修炼秘诀,所谓:“宁给一寸金,不给一句话”,又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都是指心法。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心法是什么?笔者认为:“练、悟、养”三个字,就是要苦练、心要灵、多思悟。多思、多想、多练,开动脑筋,开发智慧,心灵手巧、勤学苦练、修身养性。心法讲:“开天门以承天光,闭地户以运太极,合四象以三华聚鼎,促五行而五气归元。意导气运,暖流回转,升降有序,神息相依,百脉充盈,不运自转,道基初成”。有人讲:太极拳心法概括为八字:“静、松、正、圆、舒、匀、轻、稳”。也有人讲:“吸空排空”等等,众说纷纭,练拳成度不同而感受则不同。笔者认为,陈氏太极拳小架必须要记住八个字:明理、苦练、感觉、领悟。明理在研,苦练在修,感觉在心,领悟在思。要内外合一,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也就是我们锻炼的目的达到阴阳相停,概括一个字就是“意”。
练太极拳怎样才能把意贯穿进去,简单讲:可分为三个阶段,我岳父陈堂大师常讲,架、劲、气、也就是说初学拳,先学架,也就是外型,要学规矩,守规矩,不要去多想,跟着师傅学太极拳的招式,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去做,要放松,先去掉身上的僵劲。第二阶段,要用心去揣摩太极拳的劲,就要用心去想,一招一式从何处起,何时落,何时要慢,何时应快,怎样转关,小架的劲怎样训练等等,也就是在意的引导下,怎样才能懂劲,第三个阶段,就是怎样做到一气贯通,上下相随。陈鑫老讲:“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也就是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带动肢体的螺旋缠丝,达到内气充盈,滋阴补阳,阴阳相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常言讲:“练拳时无人当有人,推手时有人当无人”。这正是意识训练的形象描绘。例:单鞭变金刚捣碓,单鞭定式后,左手为主,右手为辅,左胯微下沉向左微转,左手在肩和胯带动下同样外旋,忽然向左转动,右胯微向右转下沉而合,左腰微直向右下捋,待左手转到中心时,松左胯和右胯向左转动,左手外旋,左脚尖向左转正,这时右脚跟蹬劲,从右腿跟过右腰传到左肩,左手小指领劲慢慢变为挤劲,左膝不能超出足尖,慢慢沉左胯,丹田转至左边,左手收回,掌心朝上,轻轻提起右腿上步,意念放在右膝,右拳上冲,意在敌咽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当心),这时,左下右上,右腿落下,相距一肩宽,右拳落于左掌心,拳心向前,金刚捣碓势成,这都是在有意情况下而为之,是被迫而行之。
拳论讲:“先在心,后在身”,一上场,先要心静,心无杂念,无妄念。我岳父陈堂大师常讲:“教拳育人”。又讲:“入手之法,首重调心,聚气生精,不二法门”。练拳要注重内在质量不在外,而在内,练拳一招一势,要去想,要感觉,要觉悟。例:小架云手,太极内练口诀云:“太极云手功为首,大小势分意不同,陈家绝艺传天下,皆从云手筑根基”。云手一势可大可小,大圈是伸筋、拔骨,去掉身上原有的僵劲,从上到下,从下返上,身体各个关节,定要展开,从紧到松的阶段。“中圈静心合神意,调理脏腑顺经筋,虚心实腹丹田转,注定生死本命根。中圈注重内劲,强调丹田内转。小圈无圈随敌转,上棚下打理贯通,前后左右随身找,松活弹抖柔中求”。小圈注重意,内在精气神,立体变化。小圈是在一气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
我们通常练云手,只见手动,连胯都不松,怎样上功,连外三合都达不到,何谈内三合。陈鑫老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云手是小架的基本功法,也是太极推手四正手,棚、捋、挤、按。充分体现太极拳,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何为圆,何为方,圆为阴,方为阳。例中圈云手接单鞭势:两脚相距一腿之长,以鼻为界,左右各管半边,两胯根下沉,先松右胯微微向右旋转,拳谱云:欲左先右,(折叠劲)当右手五指松开时,右胯根慢慢下沉,右小指用意贯注,右手弧线落于右胯外,(按劲)右胯下沉,合右裆,丹田转到右边。这时左手在左胸前,左手心偏右,右手心和左手心意相对。也就是在右手下按时,左手为上棚。当丹田从右旋转到左边时(意念),右手心向里,慢慢由手小指转向手大拇指,而变为挤,而左手由棚变为捋,丹田由右转为左。(左云手)实际丹田为意念转动,转立体圈,运用变化多端,切不可死搬硬套,要系统地全面地研究陈氏小架。例:上三步前为初收,初收定势后,左脚虚,右脚实,两手前手实,后手虚,慢慢向下转动,待左手转到中线,此为捋,右手继续向右展开,左手由下上悬,左腿向左棚出,左手、左腿同时到位,脚到手到,当敌按我左手时,我左胯根下沉左手顺势向左松出,右腿和右手同时跟步向前,把敌打出,此动作都是裆劲和丹田转动下做出。练拳时定要仔细揣摩,不可一带而过,流于形式。
小架拳定要从云手练起,大、中、小圈做起,手和脚、膝和肘、胯和肩同步运转,胸和背,丹田与命门互相配合,达到根节催、中节随、梢节发、才能懂劲。
拳谱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意识指挥一气贯通,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练拳到第三阶段,内气充盈,练拳自如,全身达到透空的感觉,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而为之。感觉是心在感觉,心中有拳,拳在心中,全身上下无处不是拳,无处不是手,要用心去听,用手去听,用骨去听,用毛发去听。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练拳要心静,以意引气,才能感觉到气的运行。人的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五官四肢。五脏者:肝、心、脾、肺、肾,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官者:目为肺窍、耳为肾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舌为心窍,四肢皆为筋为脉络,筋始于爪,聚于肘膝,裹结于头面,其动而活泼者为气。气以练筋必先练气。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中。血犹如水,百脉犹如百川,血的循环,气的运行均发于心,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初学时,要吞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间,旋于腰闾,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九宫,仍归于鼻间,以舌接肾气而下,则小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站桩练功,目似垂帘,意守丹田,用鼻吸气,听气下行,下至脚心涌泉,上至头顶百会,手的出入,足的进退,身的旋转,起落开合,练成一体。习之纯熟,则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法连,彼来我去,接取呼吸,一动即是。运气贵于缓,用气贵于急,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起吸落呼,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呼为阳,吸为阴,头为阳,脚为阴,阴生阳长,阴不生,阳何以长,阴阳互为其根,一阴一阳谓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路,七星,八卦,九宫,阴阳之变化,明理在十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寒窗非一日之功。道家“内经图”诗云: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中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聚力通关养三田,任督贯通自相随,守住九窍练内功,功到成时活神仙。
小架心法,各人自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卡尺等寸,决非虚谈,借此一章,略谈一二,对与不对,敬请指正。


关于我们 | 隐私保护条款 | 入谱平台 | 留言反馈